其他
能源周报:Nat. Nanotechnol.、Nat. Mater.、JACS、Angew、AM等大合集!
尽管纤维状锌离子微电池(FZMB)在为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方面具有优势,但一些基本挑战阻碍了其实际应用,主要包括锌阳极上的枝晶生长(导致循环寿命短)和阴极电导率低(导致速率性能差)。本文介绍了一种在锌阳极上溅射纳米导电碳层以有效抑制枝晶生长的简便方法和一种制备超导电芯鞘纤维阴极(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的双导电聚合物策略(PEDOT:PSS) 聚苯胺纤维纳米凸起)。碳层通过均匀的表面电场提供丰富的成核中心来抑制锌枝晶。阴极的优良导电性来自两种导电聚合物(特别是,PEDOT:PSS纤维具有3676 S cm−1的超高导电性)以及强大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的FZMB显示出极好的稳定性(3000次循环后超过100%的容量保持率)和超级电容器级倍率性能(73%的容量保持率从0.1到10 A g−1)。动力学和机理研究表明,表面控制的双离子迁移机制也与高速率性能有关。相应的准固态器件在极端变形条件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优异的防水性能(水下浸泡12h后容量保持率为94.6%),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潜力。
有害的枝晶锂(Li)生长、Li沉积的无限体积膨胀和不可避免的过量电解液消耗一直阻碍着Li金属阳极的成功应用。为了提高锂金属阳极的安全性和电化学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垂直仙人掌状亲锂骨架(LVCF)。一个巧妙的策略是在有机配体的存在下从泡沫铜中释放铜离子,以获得配位聚合物前驱体,从而在LVCF中共存大量的亲锂含氮官能团、ZnO量子点和原位生长的碳纳米管(CNT),有利于避免有害Li枝晶的产生。得益于改善的亲锂性、降低的局部电流密度和减轻的体积膨胀的积极作用,LVCF在1 mA cm–2的条件下,600次循环后的库仑效率为98.6%,对称电池的循环寿命为1800 h。完整单元包括LVCF@李阳极和LiFePO4阴极在1℃下900次循环后,可获得101.8 mAh g-1的超高容量(容量保持率:77.9%)和优异的倍率性能。
在高压下运行的锂离子电池通常会出现严重的容量衰减,即“倾翻”故障。本文阐述了Li2CO3作为最新碳酸盐基电解质电解质添加剂的有益影响,它显著改善了在4.5 V电压下运行的NCM523石墨全电池的循环性能。由于寄生过渡金属(TM)的溶解/沉积以及随后的Li金属枝晶在石墨上的生长,使用储存在20℃下的电解液(添加或不添加Li2CO3添加剂)的LIB电池的容量严重衰减。相比之下,NCM523∥石墨电池使用储存在40°C下的含Li2CO3电解质,其容量保持率显著提高。其基本机理已被成功阐明:由于Li2CO3在40℃与LiPF6反应原位形成二氟磷酸锂,其分解产物反过来充当TMs(Ni和Co)的“清除剂”,从而抑制了翻滚失效,从而防止了TM沉积和石墨上Li金属的形成。
稳定金属锂阳极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硫电池的主要障碍。锂表面上动态演变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层的化学性质对于实现锂的可逆电镀和剥离至关重要。在此,电解液配方被小心地改变并用于调节组合物,从而调节锂-电解液界面的性质。界面化学的这些变化对锂沉积动力学的影响通过跟踪无阳极全电池配置中的循环性来评估。在测定锂沉积特性和锂循环效率时,揭示了电解液不同组分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包括电解液盐中的各种官能团、硝酸锂的氧化作用和多硫化物物种的内在稳定作用的关键见解。这项研究阐明了锂硫电池中锂-电解质界面独特化学特性的关键因素,它可以促进开发稳定锂-硫系统中锂-金属阳极的新策略。
具有氧化还原功能的有机正极材料由于其高的理论质量容量、分子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而越来越受到可充电碱离子电池的关注。然而,它们在比容量和能量密度方面仍然受到限制。人们迫切希望发现新的多电子氧化还原活性功能,它能显著提高容量和能量密度。本文报道了一类有机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对、邻、间二硝基苯(DNB))作为新型高能碱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首次发现DNBs中的硝基在2 V以上的电压下发生电化学可逆的两步两相反应,理论容量高达638 mAh g−1。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验证了反应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通过将最佳p-DNB限制在微孔碳纳米球主体内,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在50 mA g−1时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620、573和536 mAh g−1。硝基作为一种独特的氧化还原可逆功能,为下一代碱离子电池用新型高性能有机硝基芳香族正极材料的开发开辟了新的方向。
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是电极表面形成的一种复合层,在电池运行过程中对电极的结构演变有重要影响。对于锂金属阳极,定制这种SEI被认为是确保一致循环行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从而可以提高实际效率。尽管富氟相间似乎特别有益,但它们如何改变锂电镀和剥离的结构动力学以提高效率仍然缺乏了解。在这里,本文使用原位液室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锂电沉积和溶解在电极表面穿过贫氟和富氟相间的纳米级结构演变。锂循环的原位成像显示,富氟SEI产生更致密的锂结构,特别易于均匀剥离,从而抑制锂分离和隔离。通过与质谱定量成分分析相结合,确定富氟SEI通过显著减少死锂形成量和防止电解质分解来抑制锂的整体损失。这些发现强调了适当调整SEI对于促进锂的一致和均匀溶解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控制电镀锂结构方面的有效作用。
光热材料对于不同的热设备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难以同时提高光吸收率和抑制热损失,因此实现高能量转换效率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一种沸石型咪唑啉骨架分离石墨烯(G@ZIF)纳米杂化利用超薄,隔热ZIF层,和G@ZIF界面纳米腔协同强化光吸收和热局部化。在人工日光照明(≈1 kW m−2)下G@ZIF薄膜在开放环境中的最高温度为120°C,光热转换效率为98%。重要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多孔ZIF层允许小分子/介质进入并进入嵌入的热石墨烯表面进行定向传热。实验验证,G@ZIF蒸汽发生器实现了96%的能量转换,从光到蒸汽,具有近乎完美的脱盐和净水效率(>99.9%)。这种设计是通用的,可以扩展到其他光热系统,用于先进的太阳能热应用,包括催化、水处理、杀菌和机械驱动。
二氧化锰(MnO2)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电容和自然富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赝电容材料。不幸的是,由于在厚电极中电子和离子迁移动力学显著降低,MnO2的电荷存储性能通常仅限于市售的质量负载电极。本文报道了一种在不牺牲储能性能的前提下,由剥离MnO2纳米片和掺氮碳层交替组装二维层状材料组成的超高质量负载超级电容器。利用流体动力学诱导过程,层状水钠锰矿型二氧化锰被多巴胺的碳前体有效剥离和插层,在自聚合和碳化后形成二氧化锰/氮掺杂碳(MnO2/C)材料。MnO2/C的交替堆叠和层间膨胀结构使得在厚电极中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电子和离子转移。所得MnO2/C电极在19.7 mg cm−2的超高质量负载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5 mA cm−2下具有480.3 F g−1和9.4 F cm−2的高重量和面积电容,并且在40 mA cm−2下具有70%电容保持率的快速充放电能力。此外,基于高质量负载MnO2/C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可在水电解质中以18.8 W kg−1的功率密度提供64.2 Wh kg−1的极高能量。
2021.1.19-能源周报:Nat. Energy、Nat. Mater.、Angew、Joule等大合集!2021.1.26-能源周报:Science、Nat. Energy、Nat. Mater.、JACS、Angew、AM等大合集!
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2.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4.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5. 催化板块汇总6. 电化学-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7.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研之成理后台自主查询。
科研交流微信群:催化/能源交流群,请添加微信:yzcl93科研绘图交流群,请添加微信:17857127498
写作/表征交流群,请添加微信:xueshan199